日期:2025-08-17 18:15:46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8月15日正式拉开了序幕乐蒙网。
不论是在现场还是社交媒体,这些参与竞赛的“机器人选手”给观众贡献了不少“搞笑瞬间”——组队跳舞时有舞蹈机器人“掉线”“摸鱼”,足球竞赛时有参赛运动员接连绊倒,在球门前摔倒叠成一团,有跑步“健儿”在赛道上夸张地飞奔撞倒其他选手,甚至还有机器人在比赛时“抄近道”被裁判抓包……
运动会现场,机器人们不断让观众捧腹大笑。
但欢笑声中,场内聚集的观众却越来越多,极少有人中途离场,也没有任何喝倒彩的杂音。
从足球运动比赛,到酒店行李分拣、药品分拣,再到清洁服务,现场观众中有不少人同记者一样,认为这一场运动会不仅是一次竞技赛事,更是窥见机器人深度参与的人类未来的一次“见微知著”。
01
机器人,为什么要像人
在以往的认知里,机器人的形态总是炫酷帅气,功能各异,但“人形机器人”却是机器人种类中的“小众”和“少数”。实际上,人类其实从未停止过对塑造更像自己的机器人的探索——早在1495年,意大利工程师就第一次制作出人形“机器武士”,它以木头、金属和皮革作为外壳,以齿轮驱动,能够完成坐、站立、挥舞胳膊等动作。
实际上,机器人像人,是一种最适合成为人类助手的发展路径。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面对的任务以及使用的工具基本都是围绕人来设计,如果想让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帮我们做各种事,那就需要它具有人的形态。”根据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介绍。
从情感上来说,我们也希望与我们交互的机器人能够更“像我们”——它能够作出与我们相似的动作,能够像我们一样走动、坐卧、奔跑,甚至能够完成抚摸、牵手等更温情的陪伴,我们更希望它们像人,而非冷冰冰的异形,这种“陪伴感”“代入感”是人形机器人区别于其他形态机器人的关键。
而这些年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人形机器人出现——从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到英伟达等一众品牌的机器人陆续登场,全球多家科技巨头纷纷进场参与研发。
2024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觉醒之年”乐蒙网。
而我国机器人产业同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的同时,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持续巩固,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0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
在这样的发展大潮中,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行业增长的新星,我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用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的话说,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02
在跌倒中跑出未来
尽管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势头迅猛,但以观众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和成为人类“真正的伙伴”之间的差距,还很明显。
在现场,机器人参与运动会的时候仍然会发生意外状况:参加1500米长跑选手夺得金牌但撞人逃逸,足球赛场摔倒的机器人好不容易鲤鱼打挺靠自己站起来又被碰倒索性直接“躺平”,比赛过程中机器人突然原地打转放弃比赛……运动会比赛现场“冰丝带”里笑声连连,“机器人出糗”成了网络平台热门词。
但“出糗”不丢人,在记者看来,这场比赛更像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试验场”——让公众充分看到目前人形机器人可以做到什么、做不到什么。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目前无论从硬件层面还是软件层面,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掣肘。
根据专家分析,尽管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但我国的人形机器人行业仍然处于产业培育的初级阶段。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总结,当前的人形机器人面临“一高五难”的问题——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安全应用难。
而观众直观地看到的各种“摔倒瞬间”其实就是软件算法方面的直观体现。“动力研发周期长,(机器人就)容易摔倒,稳定性不够。”江磊表示。
在环境感知、自主决策、核心部件等关键技术上,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高性能传感器精度不足、核心算法模型依赖数据量和算力等问题,仍然在制约人形机器人应用的落地。
03
氛围已到
尽管笑料不断,但“冰丝带”内的氛围却非常热烈且和谐,尽管机器人偶尔出糗引得全场爆笑,但一旦机器人进球、得分、赢得比赛时,全场会爆发出一致且热烈的欢呼声。
“虽然它们会出洋相,但是我还是非常受震撼。”从河南省专程来到北京的林先生向记者表示,“特别是当看到它们分拣行李、药品,甚至是踢足球、打拳击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人形机器人未来可期。我这次特意带儿子来,他一直在学少儿编程,他全程看得特别认真。”
记者注意到,现场观众中,青少年占据很大一部分,不少观众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观赛——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低很多。
一位“小观众”告诉记者,“看到机器人跑起来的时候,手心都出汗了,就好像看我的弟弟比赛一样紧张。”
“编程不只是屏幕上的代码。”林先生曾在互联网企业从事后端开发工作,“机器人的关节转动、通过传感器避开障碍、那些由0和1组成的指令,竟然真的可以变成了能跑、能跳、能挥拳、能筛选的动作,让我非常感动,觉得代码有了生命力。”
这份生命力背后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尽管笑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彼此交织,但是冰丝带内却充满了一种积极、昂扬的氛围——助威声远比笑声更加响亮。当机器人赢得比赛的时候,场内几乎所有的观众会致以最热烈的掌声,甚至全体起立,给予这些没有生命的运动员满含敬意的欢呼。
“它们也许就是我们的未来。”林先生说。
这些笨拙不协调的姿态,是把人类对机器人伙伴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必经之路,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赛场的第一步,但是,在赛场周围的喝彩中,在青少年观众的目光里,一种强烈的氛围感正在铺陈开来——人类和机器人相伴的未来,或许已经不远了。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